培养一名好飞手,要“炸机”很多次
来源:   作者:巍子低空经济  阅读:385次

工业巡检是当前无人机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,苏州供电公司的飞手刘晨将其比喻为“自己的又一双眼睛”。有了这双“眼睛”,无论电力线路铺设在城市还是山区,在低矮处还是高空,都能从各个角度清晰“看到”相关设施设备的情况。无人机将拍摄的图像传回,工程师或人工智能就能诊断出其中缺陷。“过去我们要爬山,拿着望远镜来巡检山区的电网,非常辛苦。有了无人机后,工作效率提升了6倍。”刘晨对《环球时报》记者介绍说。此外,无人机还能够携带喷火装置,烧掉电力铁塔上的风筝,减少人员登塔作业的风险。

电力工作人员操纵无人机进行巡检。 (受访者供图)

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《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》规定,操控小型、中型、大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执照,无人机驾驶证已成为低空经济的“敲门砖”。刘晨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,单位专门安排他们去外地进行了培训,花1个月时间学习了操控多旋翼无人机,花2个月学习操控需要滑跑起飞和降落的固定翼无人机。他还说,目前电力系统输电专业的员工,基本都要求“人手有证”。

在刘晨看来,成为一名飞手不难,但成为“好手”却不易。“先你必须要熟悉各类无人机的参数、性能、飞行技巧等,这样在面临突发情况时才能应对。但更重要的是,你不仅要懂如何飞无人机,更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,将两者结合起来。如果你只会飞无人机,不了解电网设备,那么也发挥不了本领。”他对《环球时报》记者说,在许多特定行业,取得无人机操控证,“只是一个起步”,复合型人才更受就业市场欢迎。

刘晨提到,培养一个特定行业的合格飞手需要花费很高的时间、金钱等试错成本,“不少人要经历几次‘炸机’,技术才会有明显提升。”他举例说,在电力行业,“撞线、撞树、或因飞行前没检查到位等低级错误而坠机的,各种情况都有。”

如今,在作业日,刘晨每天要在户外飞5—6个小时的无人机,已经成为业内的“老飞手”。而新人刚入门时,不仅要在模拟器上拼命练习,实际巡检时也必须要有“师父”指点。刘晨说,他认为驾驶无人机要比汽车更难,“一是很考验心理素质,许多新人在遇到无人机设备发生异常,比如发生撞击风险的时候,会慌张乱打舵;二是无人机一段时间不操控,就会很容易手生。”

发布时间:2025-02-27  阅读:385次
关键词:低空经济网 

保存图片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138-211-99789
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
  打开微信